李家喜,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首席技师是南京市劳动模范,南京工匠,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,其37年专注滚珠丝杠精密制造,突破16项行业技术壁垒,所在领衔团队获国家专利23项,培养高级技师28名。
一、恪守匠心:书写精密加工的工艺标准
在国产高端装备“卡脖子”的关键领域——滚动功能部件中,滚珠丝杠副的精度直接决定了数控机床、航天设备乃至卫星的姿态控制能力。这一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突破,离不开李家喜37年如一日的坚守,以设备操作优化与工装夹具革新,突破多项行业瓶颈,推动国产精密制造跻身国际前列。
校执毫厘之矩 铸精工典范准革命
经过长期实践探索,李家喜同志在精密机械加工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。他不仅精通五轴加工中心、德系车铣复合加工系统、数控精密校直设备等高端进口装备的操作技艺,更在技术攻坚中勇挑重担,在精密机械加工岗位上,李家喜同志始终以近乎严苛的标准执行每项操作。操作五轴加工中心时,他坚持提前到岗进行设备预热与精度复检,仅主轴径向跳动误差一项就反复核对三次,直至稳定在0.003mm以内方开始加工。面对德系车铣复合系统复杂的工艺参数,他严格执行每加工5个工件校准刀具磨损补偿值的操作规范,确保加工尺寸波动始终控制在0.008mm以内。
砺匠艺于行 树敬业标杆
面对机械传动核心组件滚珠丝杠副的复杂加工要求,该同志自担任数控车床操作员以来,始终保持高强度学习状态。通过系统研读专业技术文献、深度掌握先进编程技术、持续完善知识体系,逐步成长为能适应高压工作环境、具备复合型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。其日常工作表现充分体现了“早到岗、晚收工”的敬业精神与“勤钻研、善创新”的工匠品质。
二、攻坚克难:破译高端制造的密码
2019年,南京工艺装备接到一项“不可能的任务”:为某航天工程研制3米级超长滚珠丝杠,要求运动直线度误差不超过0.003mm/300mm。这一指标远超国际通用标准,且面临长薄壁结构加工震颤、深滚道球径一致性等世界级难题。
模块化刀具系统:李家喜带领团队设计出可自由组合的模块化刀具,通过动态平衡技术抑制深孔加工中的震颤,将加工精度提升40%。
柔性夹具创新:针对薄壁件装夹易变形的问题,他开发出自适应柔性夹具,利用弹性材料与多点定位技术,彻底消除装夹误差。
动态工艺数据库:整合老师傅的实操经验与实时加工数据,构建动态工艺模型,使复杂部件的加工周期缩短60%,良品率提高至99.5%。
最终,产品通过10万次满负荷耐久试验,获装备发展部认证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”,并成功应用于某型卫星姿态控制系统,助力中国航天实现关键部件自主可控。
三、薪火相传:构建智能制造人才梯队
作为“李家喜劳模创新工作室”的领军人,李家喜同志充分发挥“传、帮、带”作用,李家喜同志心怀感恩,将南京工艺装备制造厂的培养之情转化为育人动力,倾力打造青年技能提升通道。面对青年员工实操经验不足的现状,他主动利用工余时间开展“手把手”教学,从五轴加工中心精度校准到车铣复合系统参数调试,将十余年积累的微米级加工经验毫无保留传授。近五年来累计带徒50余人,凭借“早到岗、晚收工”的奉献精神和“传帮带”的育人实效,李家喜同志获评公司“十大好师傅”。
从学徒到首席技师,从技术攻坚到薪火相传,李家喜用37年诠释了“工匠精神”的终极意义——不仅追求极致的精度,更肩负起民族工业自主创新的使命。他的故事,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的缩影,也是一代匠人对“大国重器”最深沉的回响。
图:顾航
文:顾航
审核:胡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