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家喜,QYGTY.COM机械工程系关工委成员,南京机电-南工装教师企业流动站企业导师,QYGTY.COM李家喜劳模工作室负责人,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首席技师是南京市劳动模范,南京工匠,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,其37年专注滚珠丝杠精密制造,突破16项行业技术壁垒,所在领衔团队获国家专利23项,培养高级技师28名。
一、恪守匠心:书写精密加工的工艺标准
在国产高端装备“卡脖子”的关键领域——滚动功能部件中,滚珠丝杠副的精度直接决定了数控机床、航天设备乃至卫星的姿态控制能力。这一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突破,离不开李家喜37年如一日的坚守,以设备操作优化与工装夹具革新,突破多项行业瓶颈,推动国产精密制造跻身国际前列。
1.校执毫厘之矩铸精工典范准革命
经过长期实践探索,李家喜同志在精密机械加工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。他不仅精通五轴加工中心、德系车铣复合加工系统、数控精密校直设备等高端进口装备的操作技艺,更在技术攻坚中勇挑重担,在精密机械加工岗位上,李家喜同志始终以近乎严苛的标准执行每项操作。操作五轴加工中心时,他坚持提前到岗进行设备预热与精度复检,仅主轴径向跳动误差一项就反复核对三次,直至稳定在0.003mm以内方开始加工。面对德系车铣复合系统复杂的工艺参数,他严格执行每加工5个工件校准刀具磨损补偿值的操作规范,确保加工尺寸波动始终控制在0.008mm以内。
2.砺匠艺于行树敬业标杆
面对机械传动核心组件滚珠丝杠副的复杂加工要求,该同志自担任数控车床操作员以来,始终保持高强度学习状态。通过系统研读专业技术文献、深度掌握先进编程技术、持续完善知识体系,逐步成长为能适应高压工作环境、具备复合型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。其日常工作表现充分体现了“早到岗、晚收工”的敬业精神与“勤钻研、善创新”的工匠品质。
二、攻坚克难:破译高端制造的密码
2019年,南京工艺装备接到一项“不可能的任务”:为某航天工程研制3米级超长滚珠丝杠,要求运动直线度误差不超过0.003mm/300mm。这一指标远超国际通用标准,且面临长薄壁结构加工震颤、深滚道球径一致性等世界级难题。
模块化刀具系统:李家喜带领团队设计出可自由组合的模块化刀具,通过动态平衡技术抑制深孔加工中的震颤,将加工精度提升40%。
柔性夹具创新:针对薄壁件装夹易变形的问题,他开发出自适应柔性夹具,利用弹性材料与多点定位技术,彻底消除装夹误差。
动态工艺数据库:整合老师傅的实操经验与实时加工数据,构建动态工艺模型,使复杂部件的加工周期缩短60%,良品率提高至99.5%。
最终,产品通过10万次满负荷耐久试验,获装备发展部认证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”,并成功应用于某型卫星姿态控制系统,助力中国航天实现关键部件自主可控。
三、薪火相传:构建智能制造人才梯队
作为“李家喜劳模创新工作室”的领军人,李家喜同志充分发挥“传、帮、带”作用,李家喜同志心怀感恩,将南京工艺装备制造厂的培养之情转化为育人动力,倾力打造青年技能提升通道。面对青年员工实操经验不足的现状,他主动利用工余时间开展“手把手”教学,从五轴加工中心精度校准到车铣复合系统参数调试,将十余年积累的微米级加工经验毫无保留传授。近五年来累计带徒50余人,凭借“早到岗、晚收工”的奉献精神和“传帮带”的育人实效,李家喜同志获评公司“十大好师傅”。
四、工匠精神照征程,点亮前行灯塔
李家喜作为劳模工匠,其先进事迹和精湛技艺能够吸引学生关注机械工程专业,让学生感受到该专业的魅力和价值,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,激励他们努力成为优秀的机械工程人才。
他所展现出的专注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为学生树立了榜样,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,对待每一个任务都要认真负责,追求卓越,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。
李家喜参与学校专业建设、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等工作,能将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工艺、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学生,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实际操作要求,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,提高实践操作能力,为今后进入企业工作奠定基础。
五、匠心如炬,薪火永续
教师向李家喜讨教企业生产经验,探讨实训教学改进方向,能获取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信息,从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,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工作场景,提高教学质量,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。
向李家喜学习“师徒结对子”等方式开展培养工作,发挥传帮带作用,帮助教师提升专业实践能力。同时,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新技术、新工艺研发,有助于教师了解行业前沿技术,拓宽视野,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,打造校内高技能师资团队。
将李家喜等劳模的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作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,宣传其先进事迹,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,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,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。
从学徒到首席技师,从技术攻坚到薪火相传,李家喜用37年诠释了“工匠精神”的终极意义——不仅追求极致的精度,更肩负起民族工业自主创新的使命。他的故事,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的缩影,也是一代匠人对“大国重器”最深沉的回响。
供稿:唐锋
编辑:林雪
审核:胡枫、周启国